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检索,相关话题达上百个之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亿次,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估算达数十万。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社恐”,这一调查结果着实吸引眼球。不过,现在真的有这么多的“社恐”吗?“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是神经症的一种,而现实中自称“社恐”的大多数人都不是真正的“社恐”,尚达不到疾病的程度,只是借由“社恐”来自嘲和躲避社交以及自己对社交的抵触心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社交的速度也在加快,我们却变得越来越渴望远离人群,渴望独处的空间,恐惧厌恶各种繁琐的社交活动。现在年轻人依赖网络交流,躲避现实交流,其实内核是对自己的“不自信”。自己的个人形象、社会地位、他人背后如何评价我们等等各种问题都让“社恐”们心累、焦虑。长期、反复的社交受挫让我们更为畏惧社交,害怕自己未来再次碰壁的办法就是躲避。但人类是群体性生物,交往是人类的本能天性,与他人友好交往、融洽融入集体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因此很多人热衷网络社交。网络中的陌生人可以倾吐,而不用负责,可以随时拉黑,而不用负担。
事实上,只要是社交就必付出感情,必有负担,必须有社交能力的体现,网络并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安全感,让我们不再焦虑。因此,要想告别社恐要走出自我欺骗,撕掉自己贴上的“内向社恐”标签,打破“说错话”时的自我“耿直”安慰。走出去学习更多的情商知识、社交技巧,获得更多的自我提升,修炼心理的铜墙铁壁,让自己足够强大不再惧于他人眼光,有足够的自信站在他人的目光之下,有足够的心理置于他人的口舌之中。
同时,内向只是性格的一种,或许不能交友广泛,很快与人打成一片,但只要真诚待人,同样受人喜爱。内向性格本身其实对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影响不大,不必为此过于纠结不自信。喜欢独处也很好,但人要能够享受独处,也能融入社交,这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能够从容地置于人群之中,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关系着人们一生成长状态和社会发展。
当然,对于越来越多人出现“社恐”倾向,社会也应给予更多关注和反思。各阶段学校应更多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们勇敢交往,勇于说话,让孩子能交流、会交往、敢追逐、懂拒绝、勇放弃,这是非常关键的生活技能。可开展相关情商教育和社会交往课程,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各项情商礼仪教育应提上课程。在课堂中提前演习入社会后可能遇到的多种情况,将“社恐的备忘录”提前准备好,避免踏上社会社交碰壁、心理受挫后的被动,用情商教育转社恐“被动免疫”为“主动免疫”,给社恐打上一剂预防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