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车:躺平也能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流传着一首诗歌:“在那高高的阿尔泰杭盖山中,身上背着柳木制作的弓箭,双手斜推着滑雪棒的,脚踩红松、白松木制作的滑雪板,很快地滑着奔跑在松树林中的,身后拖着山羊皮囊的,是那勇敢而又灵活、聪明的猎人……”

在成为运动项目以前,滑雪、雪橇这些冰雪上起舞的行为是古人为方便生产生活而发明的,除了军事战争、观赏嬉戏、强身健体等目的,交通出行更像是首要因素。

“冰床”盛行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多雪,古代北方民族与雪共生、与冰共存,从抵御冰雪逐渐发展为利用冰雪,发明出滑雪板、滑雪杖、雪爬犁、冰鞋、冰床等工具。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讥谑》篇写道:信安、沧、景之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此处的“凌床”指的就是冰床。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北京城,冰床已十分盛行。有的人在冬天拉冰床来养家糊口,《明宫史·金集》载:“每于河冻之后,近京贫民,群来趁食。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可知,至少在明晚期,雪橇已十分普及。

《皇清职贡图》中有一幅表现东北地区赫哲族人日常出行场景的图片,图片配以文字“赫哲以捕鱼、射猎为生,夏航大舟,冬月冰坚,则乘冰床,用犬挽之”,这里的“冰床”便是古代版“狗拉雪橇”。清代,雪橇可以称得上国俗,十分流行。清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写到了天津一带的冰床“织箔安床四角平,铁头篙子划冰声。坐来恰受人三两,绝胜中流自在行。”可知,不仅北京,天津等地也很流行雪橇。

雪地小舟

西方同样能看到雪橇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身影。在18世纪以前的俄罗斯,人们不仅在冬天使用雪橇,在一些多沼泽、森林的地方,夏天使用雪橇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在古罗斯,比起乘坐四轮马车,人们更喜欢乘雪橇,这被认为是高贵的象征。古代的雪橇大都是船形,通常只需要一匹马拉。贵族的雪橇装饰较为豪华,皇室的雪橇就更复杂、气派。在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里展出了一件王室曾经使用的雪橇,座室被装饰为白天鹅的造型。俄罗斯的绘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雪橇的身影,即便现在,驻防北极地区的俄军仍然在使用一种由雪橇改进而来的雪地突击车。

在去年的全国冬季运动会上,我国特别新增了2个大项——雪橇和雪车。雪橇项目目前特指无舵雪橇,选手需乘坐或仰卧在雪橇上,脚朝前、头在后,通过变换身体姿势以操纵雪橇高速回转滑降。雪车项目包括雪车和钢架雪车2个分项,雪车是一种集体乘坐雪橇,形如小舟,钢架雪车又称“俯式冰橇”,运动员经助跑,头朝前、脚向后俯卧,沿一定坡度和弯道的冰道滑行竞速。1897年,第一个有舵雪橇俱乐部在圣莫里茨创立。1903年,圣莫里茨建成了第一条人工有舵雪橇线路。1923年,国际有舵雪橇与平底雪橇联合会成立,现改名为国际雪车联合会。本报记者 于淼 综合

皮划艇:穿越千年 推开波浪

上世纪60年代,在常年被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打猎和钓鱼对居民的生存至关重要。因纽特人将鲸鱼皮和水獭皮包在骨架上,用两端都有桨叶的船桨来划水——这就是最初的皮艇。如今,每年夏季第一周,格陵兰人都会穿上海豹皮大衣,出海参加皮艇锦标赛,算下来,格陵兰人划皮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黄河上的皮筏

今天的皮划艇分为皮艇和划艇,两者都是头尾尖尖的小船。19世纪末,皮划艇运动已在欧洲广泛开展。

可短途旅行 可运载货物

皮划艇作为交通工具,在德国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短途旅行方式。20世纪初,可折叠的小艇问世,人们在划船抵达目的地后,不用再沿原路返回或将船只通过马车运回,只需将小艇拆卸折叠后带上火车即可。此外,皮划艇旅游难度较低、安全系数较高,主要在平静的内陆河流湖泊划行,或在平缓的山涧溪水中漂流,是一项适合家庭、自然爱好者和划艇初学者开展的活动。据统计,现在德国每年有上百万人驾皮划艇出行。

除了列入奥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皮划艇静水竞速等项目,皮划艇运动还设有不少特别的子项目,如皮划艇马拉松、皮划艇风帆、皮划艇泛舟等。东京奥运会皮划艇静水比赛中,我国健儿参加了所有12个项目,斩获1金2银,创造历届奥运会最好成绩。岁月长河里,我国也出现过多种类似今日皮划艇的活动,如赛龙舟、皮筏运邮。

《水经注·叶榆水篇》上载“汉建武二十三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可见早在汉代就有了皮筏渡河的先例。顾颉刚先生也曾在其著述《史林杂识初编》中写有一篇《吹牛·拍马》: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连接成筏,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

皮筏分为羊皮筏和牛皮筏。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褪毛后形成皮囊,并以菜籽油和盐浸泡,使之柔软,同时又可作防腐处理。然后扎紧四肢,在脖颈处留一小口向内吹气,使之膨胀如气袋般,最后再缚紧吹气口。羊皮筏一般由10多只羊皮胎扎成,然后将它们绑缚在用圆柳棍扎成的框架上。渡河时将羊皮胎一面置于水中,靠着皮胎的浮力顺流而下。这种小型的羊皮筏只适用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蔬菜、粮食、瓜果,摆渡两岸行人等。如今,这种羊皮筏仍在旅游方面发挥着作用,游客们乘坐羊皮筏悠然漂荡,仿佛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若要运输大量物资,则要靠大型的牛皮筏来完成。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航行,气势壮观。皮筏并不是常年都可以航行,冬季黄河部分段结冰不能走,夏季水涨流急,非老于此道者不敢走。

皮毛包裹的黄河之旅

兰州至包头原有一条汽车邮路与平绥铁路衔接,西北至平津一带的包裹邮件即经此邮路进行邮寄。但汽车邮路成本过昂,且负载能力有限,运输能力亦显不足。但是皮筏却因其造价低、运费省、载重量大,承担起了邮件的运输任务。

1930年秋,甘肃邮务管理局曾多次雇佣皮筏运输兰州至包头的皮毛包裹。到了1948年9月28日,甘宁青邮政管理局租用筏客老板洪金玉的皮筏运输包裹365袋至包头,共计3吨有余。

新中国成立伊始,公路交通还未恢复,皮筏依然承担着运邮任务。1950年4月7日,甘宁青邮政管理局与玉盛和商号签订了兰州至包头的皮筏运输羊毛包裹的合同。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邮件的运输工具,还是道路建设,都有了很大改善,因此皮筏运邮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皮筏运邮虽已结束,却留下了一段段为确保邮路畅通、邮件安全抵达的感人故事,历经艰险的邮运精神传颂至今。皮筏不仅承载了生活在黄河岸边一代代先辈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更浓缩和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

帆船帆板:一帆风顺

帆船从交通工具演化为运动项目可以说是最直接、明显的。

约在4700年前,已有木帆船航行于尼罗河和地中海。当时的船桅接近船头,由两根木杆在上端扎成A字形,横悬一面矩形或方形的帆。自从被创造,帆船便承担着运载人们在海上来往的任务。目前,帆船已基本退出大型船只的行列,但随着帆船比赛兴起,成为一种文化和娱乐的象征。

大航海时代“C位”出道

在大航海时代,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航海家,帆船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15世纪末新大陆的发现和美洲殖民地的逐渐建立,西班牙需要一种能胜任横渡大西洋进行大量货物运输的远洋帆船。16世纪初期,平衡了卡拉维尔型与克拉克型帆船优点的盖伦帆船应运而生,其在适航性能与载重性能方面都极为出色,被广泛用于洲际贸易和海战。文献资料中,盖伦帆船的名字首次出现在1509年从西班牙卡塔赫纳港出发前往攻占阿尔及利亚瓦赫兰的船队中,而这其实并非西班牙独有的帆船,欧洲许多航海大国也纷纷在16世纪前期开始着手建造此类型的帆船,在技术和外观上略有不同。盖伦帆船一般以橡木、松木和硬木等材料来作为船身和甲板,需要数十名造船人花费数月才能完工。

盖伦帆船的独特构造使其航行时的稳定性大为增强,航行速度提高,也易于操舵。此外,盖伦帆船船身非常坚固,适用于远洋探险、远洋贸易及海战等多个场景。

进入17世纪后,随着海外贸易和对外扩张的需要,船舶技术大踏步前进。19世纪后,曾经见证了辉煌航海时代的盖伦帆船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一部帆船史 东方航海图

我国的航海技术基本与与帆船的历史同步,帆船是我国古代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发达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帆船的产生、发展与衰变是东方先民认识海洋、征服海洋漫长历史的缩影。

我国古代船工和水手创造了独立于西方的中式帆船,如撑条式硬帆,帆叶较硬,中间加塞帆骨作为支撑,可根据风力大小调节帆型,战国时便有此种帆叶。

自战国帆船诞生以来,秦汉便与周边沿海国家有贸易往来。唐宋元时期有了新的航海技术,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期。明清时期船舶也有改进,宝船等远航船让国事交流一路向西到了非洲东岸。何国卫所著《行舟致远扬帆丝路——何国卫船史研究文选》一书中写道:“这批数量众多的百年中国古船模包括了货船、客船、官船、兵船、渔船等众多船种……这批船模清晰、直观、完整地反映出清代木帆船的实况和当时舟船文化的历史背景。古船模将中国古代木帆船的特征展现无遗。”书中提到的船模是比利时安特卫普博物馆收藏的125艘中国清朝晚期的船模。不难看出,我国古代的帆船史蔚为壮观。

目前帆船主要有两大类,单体帆船和多体帆船,其中多体帆船又分为双体帆船和三体帆船。

单体是目前最主流的帆船类型,因为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并且价格相对便宜,是帆船运动入门的首选。

我国最早开展帆船运动的城市之一是青岛。在美丽的浮山湾畔,帆船与云影齐飞,站在千帆林立的码头上,可以将浮山湾畔的美景尽收眼底。曾经,帆船帆板运动被称为“水上贵族运动”,不仅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还要有精湛熟练的操作技巧。

2008年奥帆赛及残奥帆赛犹如一股劲风,将帆船运动的种子吹洒到青岛的大街小巷。每年青岛举行的各种大型帆船赛事,市民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还可以参与其中,帆船运动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