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出现了一个新晋网红打卡地——卫民黄河大桥。夜幕下,人们三五成群地走上大桥观景台,只见大桥华灯齐放、车水马龙,像一条蜿蜒的丝带默默地守护着黄河。

6月28日,这座历时3年建设而成的大桥正式通车。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曹志斌,中卫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何健,中卫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洪海,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国,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涛等出席通车仪式。

卫民黄河大桥是一座集公铁联通、人车畅行、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公路桥。大桥通车一个月以来,日均车流量约7000辆次,每日来这里观光、打卡、休闲、锻炼的人流量约2000人次,开辟了中卫开放发展的新通道,有利于促进黄河两岸经济联动、推动中卫融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

惠民桥服务10万群众

在中卫,腾格里沙漠最南端形成了一座高达百米的沙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沙坡头,沙坡头脚下缓缓流淌着黄河水。作为宁夏境内第18座跨越黄河的大桥,卫民黄河大桥设计新颖别致,兼顾通行与服务城市功能。

大桥桥梁全长1.41公里,主线采用四车道一级公路建设,设计时速60公里。主桥全长550米,桥宽41米,采用异形钢箱拱形式,是宁夏第一座全钢结构钢箱梁桥。主桥拱顶设有“塞上明珠”观景台,其顶部造型为钻石形,与中卫市“沙漠水城”定位融为一体。

“卫民黄河大桥是景观桥、惠民桥、网红桥,服务中卫市城区、常乐镇、枣园村、上滩村约10万当地群众出行。”卫民黄河大桥建设管理公司项目总工程师马林军表示。大桥连接了沙坡头机场与中卫高铁站,使两地车程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至15分钟。为提升美感,大桥在人行道栏杆上增加了中卫历史文化浮雕板,将地区文化融入全域旅游,展示中卫的文化底蕴。

科研为智能建管养加码

卫民黄河大桥采用PPP模式建设,实施机构为中卫市交通运输局,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与宁夏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建设。

大桥在建设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按照国家智能交通的要求,结合实际状况,提高了桥梁建设、管理和养护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实现了桥梁从“先天缺陷”的防治到“后天病害”的预防养护。

在项目建设中,建设方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其中,《面向长期能的宁夏地区桥梁智能化建—管—养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课题得到了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审核批复。该课题从建设、管理、养护全寿命周期出发,通过研发基于BIM的桥梁施工过程信息管理及桥梁全寿命周期内结构全息数据信息化台,揭示了桥梁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各环节力学能的演化规律,为桥梁预防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依托卫民黄河大桥,宁夏建立了首个“BIM+互联网+交通土建+工程管理”应用案例,填补了自治区多项技术应用空白,为宁夏交通行业的BIM应用和推广探索出一条成功实践之路。

新工艺让大桥“延年益寿”

一边是绿树成荫的现代城市群,一边是群山偎依的中卫高铁站,卫民黄河大桥让天堑变通途。由于地处卫宁原断裂盆地,卫民黄河大桥所在地曾发生过8.5级地震。“全桥设计抗震设防烈度8级,桥梁抗震设防措施等级9级。为满足桥梁抗震要求,该桥120米连续梁采用了环向钢丝绳钢球型复合阻尼支座,不仅消能减震,而且震后较容易复位。”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确保质量安全和使用寿命,卫民黄河大桥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桥采用了“浇筑式沥青砼+改沥青SMA铺装”结构体系,具备水密好、耐久好、不需碾压等优点,有效解决了大桥表面开裂等严重病害;钢桥面防水黏结体系采用以国产甲基丙烯酸树脂为主要原料的防水黏结体系,完全替代了国外进口材料;创新地将玄武岩纤维沥青砼作为上面层进行应用,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值得一提的是,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探索研究,制备出了抗压强度大于120兆帕、抗弯拉强度大于14兆帕的超高能混凝土,并在卫民黄河大桥伸缩缝中进行示范应用。通过此次工程应用,宁夏探索出了适用于普通机具的超高能混凝土施工工艺和质量评价方法,形成了成套的超高能混凝土关键技术,强有力地保障了桥梁伸缩缝的工程质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