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本次入选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其中,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3项研究成果入选。

本次入选的十大进展分别是:解锁东亚长时间尺度下古人群动态演变和适应性基因演化; 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 热河哺乳形动物的挖掘趋同演化与脊柱的演化发育意义; 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 古生物脂类对不同古气候因子的重建和示踪; 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雪球地球冰期结束后全球古海洋环境的精细刻画; 古—中生代之交大气CO2浓度升高与陆地生态系统扰动;中国发现晚更新世一个新人种:龙人及其独立第三演化支序;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内蒙古早白垩世新化石揭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晚古生代化石宝库“植物庞贝城”系统研究、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典型埃迪卡拉化石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等三项成果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完成。

记者了解到,被子植物起源是演化生物学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早白垩世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对此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我国内蒙古发现了一个早白垩世硅化植物群。植物群中一种新的绝灭种子植物,其包裹种子的弯曲托斗类似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倒生胚珠的外珠被。谱系发育分析显示内蒙古具托斗植物和具有相似弯曲托斗的绝灭种子植物是被子植物的近亲。这一大类被子植物近亲类群可追溯至晚二叠世,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在距今约2.6亿年就已出现。

据介绍,自2017年始,“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的评选和发布工作已举办六届。该活动旨在激发古生物学者的科研热情,宣传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方向上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同时,促进我国古生物学的科学普及,推动古生物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