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第八个世界土壤日,主题为“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当天,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举办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中,土壤学家提出,要从开发节水治理技术、培育耐盐碱植物等方面入手,以新路径精准治理盐渍土,为地球“护肤”,让盐碱地变良田。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维持着陆地生命的存续。土壤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千年时间才可能产生2-3厘米的土层。“当今世界,人口在增长,城市在扩张,气候在变化,我们迫切需要健康的土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张佳宝说,全球范围内,土壤盐渍化已成为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呼吁社会各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土壤安全。

土壤盐渍化是可溶性盐分在土壤中积聚,导致土壤基本特性恶化和质量下降的过程。受不同程度盐、碱物质影响的各种类型土壤称作盐渍土或盐碱土。“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分布有不同类型盐渍土,我国盐渍土约占世界盐渍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南京土壤所研究员杨劲松说,江苏的盐渍土壤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徐州淮阴的黄河古道地区。

经过几代土壤学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目前已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盐渍障碍土壤的治理与防控关键技术。作为中国土壤科学的发源地和研究中心,南京土壤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近期,该所科技人员着重开展了盐碱地生态治理与氮磷养分增效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了重度盐碱地“牛粪有机肥+耐盐绿肥”双肥驱动快速增碳培肥技术,创建了盐碱地工程——生态治理利用集成技术模式,实现了盐碱地治理利用过程的节水控盐、养分增效、生态友好协同,提升了耕地质量和土地产能。

杨劲松告诉记者,在盐碱地治理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盐碱区淡水资源紧缺对盐碱地治理的制约,既耐盐碱又能高产的优良作物或经济植物品种还有待选育等。“今后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思路和技术。”他提出,要重视盐碱地的精准治理和生态治理,一方面重点突破高效节水与咸水安全利用的盐碱地开发利用技术,盐碱地养分增效控排减污生态治理技术等,从而实现盐碱障碍消减,提高土壤质量;另一方面挖掘本土耐盐作物、创新耐盐种质资源,拓展耐盐碱植物的适生种植来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技术,缩短盐碱地改良进度,扩大耕地面积,有效支撑耕地保护和粮食产能的提升。

12月4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开展世界土壤日科普活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