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是立冬节气,恰逢最强寒潮来袭,南京气温从2字开头跌至个位数,大幅降温不仅带来体感不适,对于健康也是极大的考验。

心跳骤停、脑血管意外频发

“从昨天下午到今天凌晨,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十分忙碌,不仅收治了2例心脏骤停患者,还有不少心衰、脑梗的患者。”据急诊值班医生藕二祥主任医师介绍,昨天凌晨1点左右,救护车送来一位87岁尿毒症长期透析的老年患者,老人半夜突然跟家人说不舒服,随后倒地意识不清,家人紧急拨打120。患者在救护车上突发心跳骤停,120急救人员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到省中医院急诊后患者已恢复自主心律,医护人员立即施行急救措施,目前老人神志清楚,有待进一步观察。

“早上7点20分又接诊了一名突发心跳骤停的患者,只有47岁,然而他却没这么幸运。”藕二祥惋惜地说。据了解,这名患者是在南京打工的外地人,早上6点50分突然倒地,7点12分由工友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患者体型肥胖,再根据患者的化验检查,考虑为急性心梗的可能性极大。

气温剧烈变化,不仅心梗高发,脑血管意外也防不胜防。在江苏省中医院急诊脑病中心,因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前来就诊的患者增多。55岁的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昨天下午他在省中医院门诊候诊时,突然出现头晕、右侧肢体无力的症状,家人赶忙用轮椅将他送到急诊。接诊的脑病中心医生朱元表示,“经过核磁、CTA等检查,患者诊断为急性脑梗死。考虑病因可能与气温骤降有很大关系,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能导致永久性偏瘫、语言障碍、痴呆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魔鬼季”出现这些情况要重视

藕二祥主任医师表示,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和刺激下,血管会骤然收缩,这时候,长期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有大量脂类沉积与硬化斑块,导致血液流通受阻,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此外,冬季排汗减少,喝水也较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收缩,斑块破裂极易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冬季容易感冒,易患呼吸系统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这些都会使原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加重。

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3月,是心脑血管病患者猝死的高峰期,又称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魔鬼季”,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心脑血管“罢工”的风险就会增加2%。专家提醒,如果突然出现颜面部、上下肢或单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或理解力下降;单侧或双侧视物模糊;头晕,平衡调节障碍或行走困难;不明原因的头痛等症状,就应提防脑卒中发生。如果反复胸闷、胸痛,发作加重,频率增多,特别是夜间容易从睡梦中憋醒,服用麝香保心丸或硝酸甘油,但胸闷胸痛缓解的效果也不明显,就要警惕急性心梗的发生,这两种情况都要立即就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