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北京时间11月7日12时59分迎来了“立冬”节气。此时节,黄花带露,红叶满阶,秋意虽未尽消,寒风凛然而至。

中医认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来年方能身体健康。而眼下也到了上呼吸道感染、季节流感的高发季。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老南京的立冬俗,更多与健康防病有关。立冬如何进补如何防病?来学学老南京人的招!

防病防痛

吃口大葱煲个萝卜丝蛋汤

自古以来,立冬不单单是一个节气,还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在古代是“四时八节”之一。作为重要的节日,立冬这是有很多传统俗。而对于老南京人来说,立冬的大多数传统俗都是防病的,就连“吃”也不例外。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或切节以香油、味精、盐拌均匀,或切生葱花佐食生吃。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对于很多老南京而言,秋末冬初煲个萝卜丝蛋汤也是少不了的。而立冬吃水饺的俗,则是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所谓“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虽是玩笑的说法,但民间也颇为流行。

早睡晚起

多晒晒太阳

随着天气日渐寒冷,中医认为,寒与肾相应,易伤肾的阳气,因此主张“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古训。

“其实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曾说过,‘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成年人一天要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养阴培气,有益于冬季阳气潜藏,阴津蓄积。晚间可揉搓足心涌泉穴,缓解疲劳、促进睡眠,睡前也可热水泡脚。”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国家青年岐黄学者高坤主任中医师向记者解释:“意思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再起床以避阴采阳,中医学极为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常晒太阳能助人体的阳气。”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阮志忠主任中医师则补充,立冬之后建议晚上11点前就入睡。

秋末冬初,日落逐渐提前,光照时间短,人体大脑松果体褪黑激素分泌增强,能影响情绪。高坤解释,光照可抑制此激素分泌,因此要多晒太阳,特别是背部要多晒,“立冬运动要坚持,但保暖是关键。运动以静态运动为主,可选择打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不适宜做剧烈运动,以微出汗为佳,避免大汗而使阳气外泄。”

精准养生

进补也有男女老幼之别

冬季草木凋零,万物闭藏,人的养生也进入“藏”的阶段,即进补。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立冬也是进补的最佳时节。

“立冬补冬,不补嘴空”,高坤表示,此时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但应在医生指导下,针对自身体质选择清补、温补或小补,用以滋阴益气,忌油腻厚味或盲目进补。”

高坤解释,食补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成能量并最大限度地储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饮食上多吃滋阴潜阳、温热补肾之物,黑色入肾,多吃些黑米、黑芝麻、黑枣、乌鸡等,还有板栗,健脾补肾。增加动物食物,如瘦肉、蛋、禽、鱼、奶,增强免疫力,保证足够量的主食,除了米饭、面食等,多吃薯类,可以经常喝粥。少吃寒食物,可以尝试药膳进补,如时煲汤加黄芪、山药、银耳、枸杞、红枣、海带、羊肉、鸡肉等。”

当然,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高坤认为,进补养生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中医养生的原则为: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耄耋重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