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后,为加快推动本市体育强市建设、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健康水平,近日,本市再次发布关于征求《天津市“运动之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公告。
未来5年,本市将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数量,健全体育赛事体系,逐步形成体育会展体系,使得人民群众健康指数更高。
文化基础坚实
天津拥有崇尚体育的悠久文化历史。运动基因已经融入天津精神之中,张伯苓“奥运三问”、精武文化、“南开五虎”、天津女排精神等崇尚体育的文化成为天津人民勇于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为实施“运动之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社会基础深厚
天津人民拥有健康的体魄。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5%,人均寿命高达81.69岁,成为推动“运动之都”建设的深厚社会基础。
发展目标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显著增长,占户籍人口的48%以上,形成“人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社会氛围。
优化完善15分钟运动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50%以上的乡镇街道体育工作达到“四个有”,即:有体育公园、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有定期举办的乡镇街道(社区)运动会、有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协会)。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保持在92%以上,使运动成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成为推进天津健康发展的支撑性力量。
重点任务
推动天津特色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体育、文化、旅游等深入融合,促进“运动之都”宣传与推广。依托“排球之城”建设,发挥体育名人的经济社会价值,促进以“三大球”“三小球”、冰雪运动为核心的运动项目文化建设。
引导各类人群积极参与
广泛开展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农民、职工、机关干部、残疾人等体育运动。落实工间运动制度,推广居家健身活动和广播操、课间操,推进冰雪运动“七进”活动。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达标率保持90%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分别达到50%,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
完善各级体育总会建设,实现区级体育总会全覆盖,50%的乡镇街道有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协会),创建居民(村民)健身会800个。每年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000人,建立指导员和志愿者“二位一体”管理机制,推动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参与市民运动志愿服务活动。
统筹全民健身场地建设
吸引政府、企业、金融、中介等各类机构,参与到本市各类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和各类场馆运营。市区两级政府要投入财政资金,持续完善15分钟运动圈。50%的乡镇街道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改造社区体育园500个。
加强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资源的公益性利用,重点建好海河下游带状公园、铁道健身公园、环团泊湖沿岸体育设施。
大力开展体育人才培训
支持各类体育培训机构发展。利用体育公园和乡镇街道社区运动场地开展公益培训,让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成为群众体育人才的培训培养基地;利用专业运动场馆和训练基地开展专业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努力把天津建成“练体育到天津”的体育人才培养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