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冷空气的到来,让南京气温跟随双十一携手进入“满减模式”。气温骤降超10℃,急需秋裤护体。这场气温蹦极大赛,似乎对女性更加不友好,着装厚重却依旧感觉身处冰窖,而男性往往并非如此。在怕冷这件事上,为何女性“输”得如此彻底?

昨日记者采访专家,原来女性对温度的敏感从遗传和进化上就决定了。而这套“秋冬暖身攻略”可以让女性身体更扛冻。

研究

对温度感知的性别差异并非人类特有

女性对温度的敏感,似乎是身体与生俱来的“天赋”。

“女性实际感受到的温度就比男性更低。”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国医大师夏桂成工作室主任谈勇教授向记者解释,“感受温度的皮肤感觉性神经末端位于真皮层,通常女性皮下脂肪厚度是男性的2倍,因此脂肪层也增加了真皮层与核心温度的差异。而女性皮肤里的‘传感器’更灵敏,会迅速把‘冷’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因此更怕冷。”

然而研究发现,女性体温(体核温度)平均高于男性0.3℃,但手脚的平均温度依旧比男性低。这则与女性的生理构造、激素、肌肉含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从生理角度,排卵后或怀孕后,生殖激素可以增加皮肤血管对于寒冷刺激的敏感性而出现显著的收缩,因此女性擅长保持体核温度,这对女性有能力为胚胎提供一个温暖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女性的子宫像个倒置的梨,喜暖恶寒。身体要维持更高的体核温度,就得对冷更敏感,肌肉组织才会开启‘战栗产热’模式。”谈勇解释,“男性生殖器官中的睾丸不耐高温,它需要维持比体温低的温度,否则会伤害精子。”

可肌肉同样开启“战栗产热”模式,女性仍旧输给了男性。“肌肉能够产热,肌肉越多,则产热越多。与男性相比,女性肌肉更少脂肪更多,新城代谢率更低,因此产生的热量少,也就更怕冷。”《美国自然人类学杂志》 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女性手掌温度通常比男性低2℃。谈勇解释:“为了维持较高体核温度、避免热量从体表散失过多,肢端的毛细血管会收缩,减少四肢末端的血流量,以便热量优先供应给重要脏器,因此女性手脚则偏凉。”

对热可接受度和温度感知的性别差异,并不是人类特有。研究发现,雌性小鼠的温度感受器对低温的敏感性更高,雄性动物多喜欢住在凉爽的地方。

支招

四部位保暖加补铁让女性更扛冻

女性受寒会导致手脚冰冷、血液流通不畅、月经不调等疾病,严重危害女性的身体健康,所以谈勇也提醒,女性要格外注重保暖,尤其注意头部、脚部、腰腹部和背部的保暖。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走散掉,所以,冬季如不重视头部保暖,很容易引发感冒、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甚至引发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谈勇介绍。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因此,脚部保暖尤为重要。谈勇表示,睡前热水泡脚、手掌按摩脚心,可加速血液循环。

腰腹保暖对于女性也至关重要。谈勇解释:“腰腹着凉会直接导致女性宫寒,会涉及妇科疾病。而背部保暖不好,则风寒极易从背部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因此,加强这两处保暖必不可少。”

女性补铁也显得格外重要。美国生理学家和营养学家的试验结果表明:那些对寒冷耐受力低的人,血液中铁元素含量不足,并常伴有血浆中甲状腺素降低。谈勇提醒:“女性主要因为月经导致铁元素大量流失。营养学家指出,妇女应每日摄入18毫克的铁,但是大多数妇女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警惕

“怕冷”也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虽然怕冷,是女性基因与进化上就决定了,但谈勇提醒,人在健康状态下,通常饥饿时比饱腹时怕冷,运动前比运动后怕冷,如果近期内突然明显怕冷,也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老年人更该警惕。

不同类型的贫血会出现头昏、乏力、怕冷、心慌气短、食欲减退等症状。甲状腺素是调节人体代谢的主要激素,甲减患者的机体代谢会减慢,也出现怕冷症状。血管、外周神经、下丘脑病变都会引起怕冷症状。“如下肢动脉硬化狭窄,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出现患侧肢体乏力、腿脚怕冷、发麻抽筋等症状。”谈勇分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常见的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几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神经,引起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临床症状就有手指、脚趾及下肢的发冷、麻木、疼痛等。”

谈勇提醒,若近期内突然明显怕冷,或有上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