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会上,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省潦河灌区、西藏自治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3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26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古人在数千年的治水实践中,建造了众多水利工程和设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古代的灌溉水利设施有哪些智慧?当代的农田灌溉设施又有哪些变化?
能入选“世遗”的工程
都是同时代的“奇迹”
什么样的灌溉工程才能戴上“世遗”的桂冠?
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阿什温·潘迪亚曾表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必须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其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领先于工程所处时代,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减少贫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如中国灌溉工程所展现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在其修建年代往往是创新或奇迹的代名词,为当代灌溉工程理论和发展提供了广泛助益和深刻启示。”
去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浙江金华婺城白沙溪三十六堰即是如此。金华古称婺州,地处丘陵,缺水干旱历来是农业丰收的最大威胁。公元27年,东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36人归隐此地,在白沙溪上筑堰,名白沙堰。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其部下及后人陆续建成了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覆盖了白沙溪的全部流域。
古人用一项工程,把缺水干旱的丘陵地带变成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粮仓之一。通过该工程引水灌溉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受益农田27.8万亩,三十六座堰中至今仍有19座堰在发挥作用。
刚刚成为江苏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里运河—高邮灌区,位于高邮市境内。里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的邗沟,里运河—高邮灌区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连通了高邮湖和高邮灌区,实现了水在“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之间的调配,兼顾了灌溉和漕运两大功能。
“湖—河—灌区”是开放的复杂系统,从蓄水、调水、漕运、配水到灌溉,是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实现了动态平衡,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实现水系连通,促进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诠释了“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据了解,此工程遗产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合理调控河流湖泊,水系连通工程的典范,也是系统论思想在古灌溉工程中的成功实践。
如今,伴随着科技进步,这些传统灌溉工程技术似乎已不再处于时代潮流之先,然而在科学合理的继承与发展中,一些技术,如渠道防渗技术、塘堰技术、海塘工程技术等,依然对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灌溉不用满田跑
科技助力“智慧”种田
当代农业生产灌溉已与古代不同。南京与金华一样,多丘陵地形。而如今,一块块平整方正的高标准农田成为农村的亮丽风景,在农业科技的加持下,农业生产也越加便捷。
南京市高淳区桠溪街道镇南社区一片高标准农田前,记者看到,田间输水由埋设于地下的管道取代了明渠,泵站从河道抽水上来,像自来水一样阀门一开,潺潺流水瞬间朝着田地远处奔去。承包户徐海波介绍,以前灌溉靠人工拖着管子往田间跑,好点的就是扛着铁锹满田跑着开口子,现在不少的高标准农田间,每四五百亩就会有一个泵站。浇地不费力、排水不用愁,实现了节水高效、旱涝保收。
“对于水稻田来说,现在比较常见的农业生产灌溉手段,主要是管道输水灌溉和渠道输水灌溉,未来还会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缴锡云告诉记者,实现智能化灌溉以后,不需要人工干预,系统会根据田间水分状况,融合天气预报,根据作物需要,形成决策方案,自动控制灌溉时间、水量,精准调控、科学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