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是第十个“世界大象日”,记者从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了解到,8月11日18时至12日8时,北移亚洲象群持续在元江南岸活动,总体迂回移动9.98公里,在元江县咪哩乡附近活动,距其传统栖息地普洱市墨江县辖区最近仅8.5公里。14头亚洲象均在监测范围,人象平安。

恰逢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北上之旅110天后即将返回普洱市墨江县辖区。12日,国家林草局北移大象处置工作指导组、云南省林草局、普洱市政府、墨江县政府在普洱市墨江县北回归线标志园开展以“大象回归、人象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百余名群众参与到活动中,热烈欢迎象群回归。

北移南归

反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今年4月16日,17头亚洲象从墨江县启程北上,其中,2头中途返回,其余15头持续向北迁移,先后途经3个州(市)8个县(市、区),最北到达昆明市晋宁区辖区。7月7日,离群独象通过人为实施麻醉活捕,安全返回其原栖息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8月8日,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渡过元江,返回适宜栖息地,人象平安。象群北移南归的故事,反映了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政府、民众对野生动物的关爱,获得国内外好评,是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共生、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动范例,也向全球展示了温情美丽中国样本。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动物,广受社会关注,特别是这次象群北移事件,促使亚洲象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物种。近年来,我国为保护好亚洲象及其栖息地,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工程、补偿亚洲象造成人身财产损害、强化收容救护繁育、加强跨境保护合作、严格执法监管等系列措施,使我国亚洲象数量得以稳步增加,其栖息地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随着野生亚洲象数量的持续增加,不断有象群扩散至自然保护区外,此次北移象群就是其中之一。

加强保护

多措并举促进人象和谐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司司长张志忠表示,当前,我国亚洲象保护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下一步,我国将在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继续坚持野外巡护、救护,确保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安全;着力加强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持续提升栖息地质量和扩大范围。二是加强对人象冲突的预防和补偿,实施科学调控措施,健全补偿机制,妥善解决人象冲突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三是依法推动救护繁育种群,建立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基因库,并研究放归自然。四是加大容纳量科学评估、种群间基因交流等研究,攻克技术难题,提出科学方案。五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展示亚洲象保护成果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六是继续严厉打击盗猎亚洲象及非法交易象牙等犯罪活动,严防盗猎现象和象牙非法交易;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为加强亚洲象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全力以赴促进人象和谐。本报记者胡晓蓉杨质高

幸福生活

18头亚洲象乐享“大餐”

8月12日,由野象谷景区和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协会联合举办,以“共建人象和谐家园”为主题的世界大象日系列公益活动,在西双版纳州的野象谷举行。

当天上午,18头亚洲象迈着悠闲的步伐缓缓走向“大象食堂”,享用由香蕉、菠萝、火龙果等10余种蔬果制成、重达3吨的节日大餐。和往年不同的是,依嫩、格兰、鲁娜和平载等4头先后在野象谷内生下小象的象妈妈,带着小象在游客面前亮相、享用美食。

当天还举行了救助象故事展映、亚洲象保护摄影展等公益宣传活动。旨在让更多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亚洲象,动员社会力量保护亚洲象,倡导共建人象和谐家园。

本报记者戴振华摄影报道

1头亚洲象悠闲“逛街”

8月11日,一头亚洲象悠闲地走到勐腊县勐满镇街道游逛,驻地勐满边境派出所民警闻讯第一时间在各路口布置警力,配合森林公安、林业等部门疏散人群,监视大象行踪;对大象途经沿线进行交通管制、道路封锁、人员疏导,防止人象近距离接触造成事故。

同时,利用社区工作微信群、车载喊话器广而告之,通知辖区居民大象出没地点,注意避让,警示群众不围观、不挑逗、不惊动、不驱赶、不伤害大象,确保人象和谐、安全。

大象在游逛一圈后,横穿马路离开街道。14时左右,大象安全返回山林自然保护区内,街道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本报记者张勇

通讯员文晓龙李喜梅摄影报道

从冲突到和谐

西双版纳如何做到

亚洲象保护有“数”

近年来,为实现“人与亚洲象和谐共生”目标,西双版纳州探索出了一条对伤病的野象实施救助、购买公众责任险为“大象惹祸”埋单、与邻国跨境联合保护和亚洲象预警监测良性发展路子。

和谐密码

实施救助建亚洲象繁育基地

2005年7月7日,一头3岁的受伤小野象在野象谷森林中被发现后,西双版纳组织多部门上百人的救援队伍,冒着被野象群攻击的危险,成功地将象群中的受伤小野象麻醉后运出森林,将这头伤势严重的小野象治愈康复。这是中国境内第一起将受伤野象从象群中成功麻醉实施救助的范例。

随着野外受伤或患病被救助的野生亚洲象增多,2008年,国家投资约700万元在野象谷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亚洲象繁育基地。这个建筑面积为4201.28平方米的亚洲象繁育基地,包含了象房栏舍、交配房、产房、检疫隔离室、医疗室、管理办公室等配套工程。

目前已有10头受救助的亚洲象,在亚洲象繁育基地内安家落户。

购买保险为大象“惹祸”埋单

为了解决亚洲象到农田和当地农户“抢粮”甚至发生冲突的状况,西双版纳一直在多方探索构建人象和谐共生家园的新途径。

2010年,针对亚洲象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问题,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保险服务协议,平均每年投入1471万元资金。通过积极探索运用商业保险方式来理赔,有效缓解了政府财力赔偿不足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大象惹祸、政府埋单”的保护模式。

2010年,全州共受理群众报案137起,涉及到景洪市和勐腊县10多个镇、4个国有农场、1个私营咖啡场、14个村委会3980户农户,定损382万余元,全部由保险公司实时赔付。这一模式实施后,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2011年又扩大到所有受保护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都纳人公众责任保险,并得到了省级林业部门的肯定。截至目前,西双版纳野生动物肇事的公众责任险投保金额累计达到1.61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已超过1.39亿元。

跨境保护共建和谐边境生态

2018年1月27日凌晨4时32分,一头野生亚洲象来到位于中老边境的岔河边境检查站,跨过边防执勤跨栏“冲卡”出境而去;92分钟后,这头越境到老挝“跨国游”后的野象,又原路经边检通道返回中国境内。这是野生亚洲象首次经这个位于中老跨境保护区域的边境检查站出入境,并被边检站的监控完整地拍摄下来。

“野生亚洲象敢从人来人往的检查站通过,说明跨境生态保护见成效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说,过去边境地区的人象冲突较为剧烈,这群活跃在边境地区的“国际野象”很怕人,一直以来都是从人迹罕至的森林或荒野出入境。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5个子保护区组成,其中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与老挝接壤,边境线长108公里。2009年底,随着中老双方划定第一片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拉开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序幕。

2010年,中老边境一线又新增3片联合保护区域。一条南起老挝南塔省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至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子保护区,长约220公里,面积约300万亩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形成,为边境地区的亚洲象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开创了中国生态保护的“跨境”先河。

人象共生和谐家园

记者近日在景洪市景讷乡曼散村曼窝村民小组采访时,见到了村民们一边等待着保险理赔员来勘查定损,一边在亚洲象监测员指导下,安装“西双版纳亚洲象预警平台”App。

近几年来只要大象出现在村寨附近,村民就会收到亚洲象预警中心发出的预警信息,从而避免和野象发生冲突。通过安装预警平台App,村民可随时察看大象在什么位置。

“目前象群距离我们的直线距离约2公里,它们共有10头,7大3小。”在亚洲象监测员向志杰手中的屏幕上,无人机拍摄到亚洲象群在森林中的活动清晰可见。

为有效缓解人象冲突,2018年,西双版纳州筹集了280万元资金,在勐海县率先建立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进而推广到全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无人机、视频监控、红外相机、人员跟踪监测的密度、深度和广度。各乡镇通过手机App、微信平台等实时发布亚洲象预警信息,强化设卡警戒工作,在亚洲象活动区域或地段,及时安放警示牌,专人值守,避免群众冒险进入,确保过往人员和群众的生命安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