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经济活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南京还能保持着稳定的江豚种群栖息,是很不容易的。”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日前在出席“2021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启动仪式时这样说。

经过多年悉心保护,江豚已成为南京一张“活名片”。记者从市绿化园林局江豚保护区管理站了解到,为摸清江豚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现状,南京现已启动为期一年的江豚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今年底还将建设完成保护区水域智慧防控系统,全方位为江豚看好“家门”,营造宜居环境。

江豚离岸越来越近

“看,江豚又冒头了!”昨天上午,在中山码头江豚监测点,保护区监测员武家敏机警地按下摄像机快门,只见远处的江面上,江豚时而露出脑袋又迅速钻入水下,像极了游泳健将的换气动作。

武家敏告诉记者,现在在南京江边监测到江豚已是稀松平常的事,特别是潜洲到长江大桥、大胜关长江大桥到江心洲长江大桥、江宁新济洲3片水域,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江豚,并且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禁捕发挥实效,江豚受到的干扰少了,胆子也大起来,游玩时离岸边越来越近。

南京是目前全国唯一可以在主城区江段看到江豚的大城市,且稳定栖息着一个50多头的江豚种群。

构建立体监测体系

早在2014年,江豚在南京就有了自己的“家”——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个“家”西起江宁新生洲,东至南京长江大桥,全长44.8公里,总面积86.92平方公里。2018年,保护区列入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范围。

为实时掌握江豚动态,保护区内构建了“水上、水下、岸线”立体监测体系,并在滨江岸线建成全省首个长江江豚监测站。水上的智能监测系统,可以24小时抓拍江豚的出没情况;岸线的6处人工监测点,每天记录下江豚的活动节律;水下的声学监测系统,时刻接收江豚的发声信号。眼下,我市正在保护区水域建设智慧防控系统,让江豚也用上“智能家居”。该系统建成后,将通过雷达电子围栏实现从预警到快速响应再到信息记录保存全过程的信息化执法,大幅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为确保搁浅、受伤的江豚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减少受伤降低死亡率,2020年4月,我市在保护区新济洲夹江水域建成总面积约300平方米的江豚救护基地,配备救护专用医疗设施、设备和专家团队,具备可同时救护4头江豚的条件。

已启动保护区本底调查

胭脂鱼、长吻鮠、青草鲢鳙……10月21日,在鱼嘴湿地公园启动的“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活动增殖放流环节,志愿者和市民一起将一包包鱼苗投放长江,为江豚添“口粮”。在南京,保护江豚已成为全民共识,围绕江豚保护的科普宣教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便是南京打造的一项社会广泛参与的爱豚护豚活动,现已开展了第三届。增殖放流、公益跑、摄影(影像)大赛等主题月系列活动,每次均吸引数万人参与。

长江里除了江豚,还有哪些江豚的“玩伴”?眼下,为进一步摸清保护区长江江豚及生物资源的物种组成、生物学特征、资源量现状及时空变化,南京已对保护区启动为期一年的本底资源调查。市绿化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依据此次调查数据编制调查报告,出版保护区鱼类、植物等相关图谱,为进一步科学保护江豚提供指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