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发布通知,决定在南京等21个城市(区)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试点自今年11月开始,为期2年。记者昨日从市建委了解到,我市已着手编制城市更新试点方案,围绕居住类地块、生产类建筑和公共空间等开展试点。全市划分特色更新片区,制定任务清单,并公布了首批小西湖、虹苑新寓、南京老烟厂等13个城市更新重点示范项目。
重点聚焦老城四区,划分特色更新片区
入选全国首批试点后,南京的城市更新路径如何实施?按照目前编制的方案思路,我市将合理规划城市更新单元,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完成一批有代表性、具有示范效应的城市更新项目。重点聚焦历史底蕴深厚、开发建设较早、亟须更新改造的主城四区(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江北新区和其他各区的重点单元和重点项目也纳入试点范围。
城市更新主要围绕居住类地块(含老旧小区、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等)、生产类建筑(含旧厂房、老菜场、历史建筑等)、公共类空间(含道路街巷、滨水岸线、低效空间等)及三者组合形成的综合类片区开展试点。围绕评估体检出的问题针对性开展实施阶段的城市设计及更新策划,将更新单元划分为若干特色实施片区——
在居住区,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力度,将城市居住社区活动场地建设作为改造的重要内容,推动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积极支持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老旧小区改造;
在老建筑、老厂房方面,鼓励利用旧厂房、旧仓库、老商业改造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载体;
探索历史建筑利用正负面清单等活化路径,做好传统民居、红色场馆、革命文化纪念地等保护利用工作。
此外,我市将实施公共类空间提升,密织城市绿道网络,有机串联城市综合公园、郊野公园和特色滨水空间; 实施美丽街道水岸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特色街巷;加快滨江生产岸线搬迁、生态岸线保护和生活岸线提升,推进九大滨江城市客厅建设,建设“南京外滩”;加快布局一批“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逐步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以荷花塘、颐和路等项目为试点,出台综合类地段城市更新实施意见;总结阅江楼、天津新村等省级宜居示范街区的成功经验,推进适老化公共空间改造、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塑造全龄友好街区。
五年“四步走”,13个示范项目公布
围绕国家试点,我市把秦淮区小西湖、建邺区虹苑新寓、鼓楼区中心片区、玄武区老烟厂改造等及江宁、江北、高淳等地的共计13个项目,列为首批公布的城市更新重点示范项目推进。
以小西湖为例,这是南京保护历史风貌区、旧城改造的一次创新。2015年,原南京市规划局会同秦淮区人民政府组织东南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活动,开始探索历史地段更新机制。其采取“小尺度、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延续生活态、融入新业态,彰显了历史街区的当代价值。
11月6日,周末,小西湖内熙熙攘攘,居民与游客转角相遇,历史与烟火共生。“小西湖以民生为优先,采取共商共议和共治共享,推动有机更新。”历保集团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小西湖创造性地实施了微型综合管廊施工,改变了居民几十年没有排水设施的历史,微型消防站则让这片历史居住区更加安全。今年春节前,小西湖正式开街,新潮店铺和古色古香的民居,让昔日棚户区蝶变重生。看到了更新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提出更新要求。近日,在东大设计师操刀下,小西湖第一例居民自主更新房屋竣工,进入装修阶段。目前,还有十几个自主更新房屋在前期研究中。作为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小西湖将在政府、街道社区、居民、商户等各方共同努力下,持续更新,续写幸福。
据市建委介绍,城市更新是渐进式过程,南京试点计划分四步走:今年11月底前,谋划“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试点重点项目和工作计划,编制南京市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 今年12月至2023年10月,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城市更新项目,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2023年11月至12月,分类型对试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形成城市更新的“南京经验”;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美丽宜居、独具特色、可观可感的美丽古都,让人民群众明显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