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虎坊桥西南角的湖广会馆始建于1807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830年增设戏楼,是目前北京仅存的建有戏楼的著名会馆旧址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复并对外开放的第一所会馆旧址,被评为世界四大木质剧场之一。

9月29日晚间,“会馆有戏”系列演出在湖广会馆内正式拉开帷幕。据负责整场演出创意执行的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导演王炳燃介绍,演出分为会馆·缘起、会馆·大师、会馆·有戏三个篇章,由讲述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导演、演员孙博和北京民族乐团阮首席李雨涵用边弹、边唱、边说的方式串连全场,带领观众了解会馆的昨天,走并致敬曾在会馆登台献艺的大师,给观众以强烈的代入感,在当下审美中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度链接。

该场演出将湖广会馆划分为两个区域,即“沉浸区”和“演出区”。其中,门廊与文昌阁院子为“沉浸区”,观众走进会馆后,不仅可以在进门两侧看到售卖的文艺院团周边产品,还能在文昌阁院子体验戏曲《西厢案》“剧本杀”,用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时尚游戏,结合戏曲中的经典人物和情节,实现全方位沉浸式的体验与参与。“演出区”则位于戏楼,历史上许多梨园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比如谭鑫培、陈德霖、梅兰芳、京剧名票王君直等。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正是以“会馆文化”为主题线索,汇聚北京优质戏曲演出资源,着力表现会馆和戏曲之间的关系,探索传统戏曲的时尚语境表达。

除了湖广会馆外,现如今,多家会馆旧址已经整装待发,等待着今后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演出。而经多次修缮,成为为数不多保存下来的晋商会馆之一的颜料会馆便是“会馆有戏”的第二站,并计划在10月8日继续上演特色演出。

据悉,该场演出聚焦颜料会馆集晋风特色与颜料行业的历史特点,通过以民乐为主,融合京剧、唢呐、舞蹈、杂技等演出形式,分为“缤纷之夜”“千古晋风”“花好月圆”“杨柳新枝”“小巷情深”五部分。

“会馆,从来就是一个‘有戏’的地方。文艺演出进会馆后,这里将有大戏、有腔调,保留历史感的同时,更有时尚感。”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表示,“期,集团整合优势演艺资源,已经为东城颜料会馆旧址、西城湖广会馆旧址打造了10台大戏,在更长的时间里,集团将发挥创作优势,挖掘会馆历史文化内涵,进行重点选题的专题创作,为‘会馆有戏’注入更多高品质的演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期,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让更多文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形成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新消费,繁荣兴盛首都文化。

会馆最早出现于北京,且数量众多,类型丰富,集中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是各地域文化在京城的集中展现,是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年来,东城区、西城区也在持续推动会馆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将进一步拓展会馆旧址活化利用途径,更好发挥中轴线文化功能,让以会馆为代表的历史建筑重新焕发光彩;着眼激发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在为传统戏曲、曲艺等优秀文艺内容资源拓展演出空间的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增强文艺院团创新创造活力,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作品,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持续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形成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会馆的生动局面。

据悉,按照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北京演艺集团还将和东城区、西城区密切合作,根据会馆旧址建筑和空间特点,推出“小而美”“小而精”的演出节目,持续为北京市民带来更多经典之作、名角名剧名段和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