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现代汽车和北汽集团宣布,将向北京现代提供资金支持,联合增资约9.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为新产品导入、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扩大出口等业务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60亿元大笔增资的背后,是北京现代面临的市场困局让北汽与现代不得不联合出手“相救”的尴尬事实。自2017年开始,北京现代销量与市场份额双双下滑,且一直萎靡不振没有起色。当然,北京现代不会就此放弃中国市场,近年来,其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推出新产品,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全面升级营销、渠道、管理等,加上本次增资60亿元,但这些举措能否“拯救”北京现代,让其回归主流赛道,仍是未知数。

增资背后的窘境

据北京汽车公告显示,北汽投及现代汽车两家股东决定联合向北京现代增资。增资规模合计在9.42亿美元(合人民币60亿元)左右。双方分别注资4.71亿美元,增资完成后,北京现代注册资本将增至29.78亿美元,北汽投与现代持股比例不变,股东双方各占50%股权。

注入资金将悉数导向北京现代未来一系列产品规划,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增长助力。本次增资将分为两个阶段,今年6月30日前,股东双方将缴付增资额度的50%,年底之前缴付剩余增资额度。

然而,60亿元增资的背后,不仅是北京现代的窘迫,也倒映出韩系车市场不断萎缩的现实。2021年北京现代累计销量仅38.2万辆,同比下滑23%,连续5年下滑,年销量成绩再次不达标。很难想象,2016年北京现代年销还有114万辆汽车,如今市场已缩水2/3。

销量下滑为北京现代带来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反应。2021年,北京现代净亏损49.95亿元,并将位于北京顺义的第一工厂转手给了理想汽车。位于重庆的工厂也屡屡传出停摆的消息,相比于现代全球其他市场的风生水起,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屡屡受挫。

而这恰也反映了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快速变化。相比德系、日系表现依旧坚挺,曾经一度风光的韩系车,如今销量增长乏力,新产品反响平平,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乘联会相关数据显示,今年2月,韩系车销售24272辆,同比下降39.5%,1—2月累计销量73573辆,同比下降33.7%,在所有细分市场中降幅最大。

押注电动化能否扭转颓势?

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这点对于北京现代也不例外,其60亿元增资,目标在于“决战”电动化。

北京现代表示,此次增资将有效应对公司电动化需要,持续强化北京现代资金运转的安全性,全面提升运营资金水平,协同股东进一步加大战略资源投入,改善经营状况。

一直以来,北京现代以“性价比”标签快速收割市场,然而这个战略已经不再奏效。随着消费升级的不断主导,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要求更高,自主品牌不仅打出价格牌,还在智能化上不断深入,进一步压缩了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北京现代亟须应对市场的高速发展变化。

如今,北京现代展开了一系列动作:从去年开始,北京现代不断精简产品结构,停产亏损车型,轿车、SUV两大产品战线实现全面换代,新能源版块持续完善,将精力着重于伊兰特、途胜L、ix35和库斯途4款车型上;第十代索纳塔、第七代伊兰特、第五代途胜L以及菲斯塔纯电动、名图纯电动等车型先后上市,同时不断精简经销商网络,降低成本;推出了首款混合动力SUV——途胜L混动,并计划2023—2024年在中国投放两款专属EV车型;现代汽车纯电平台E-GMP的首款车型IONIQ(艾尼氪)5也将导入中国市场,为北京现代电动化进程注入强心剂。

很显然,尽管前几年在中国市场并非得心应手,但北京现代的雄心壮志未退。不过如今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北京现代想在新能源领域发力,重回主流赛道,并非易事。放眼当下中国新能源车赛道,涌入者越来越多,“内卷”不断加剧,60亿元增资真的就能“拯救”北京现代,重现昔日辉煌?

业内分析认为,强化技术突围与提升品牌影响力是北京现代必须要走的路,但这注定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