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是否已完全治愈?是否会复发?何时复发……这些是肿瘤医生与患者想得到答案的问题。

5月12日,国际著名肿瘤学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牵头设计的一项研究《MRD持续阴性定义非小细胞肺癌可能被治愈》,登上了癌症研究顶级期刊《癌症·发现》(英文名为《CancerDiscovery》)。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肺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后,18个月内若在血液中没有检测到相关分子残留病灶,就说明其复发概率为3.2%,属于潜在治愈人群,无需进行其他辅助治疗。

“难搞”的肺癌

在和肺癌斗争的过程中,现代医学经历了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尽管如此,但是肺癌总体生存率稳定在40%—50%,临床上仍有30%—70%的患者术后面临疾病复发的风险。

为了控制肺癌复发风险,许多术后患者会接受辅助治疗,然而这一做法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是早期肺癌患者,术后接受化疗,只有5%的人5年生存率有所上升,也就是说95%的人治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吴一龙说。

人体内是否存在一种物质,可以精准预测哪些病人会复发,哪些病人不会复发?这成为了吴一龙研究团队的课题。在学科交叉地带,团队找到了突破点——MRD(即分子残留病灶或者微小残留病灶),也就是说医生只需要对患者血液进行深度检测,就能及时捕捉癌变信号。

事实上,分子残留病灶并不是新鲜事物,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例,当不能在他们的血液中检测到相关物质,就可被认为是治愈。这一概念成功嫁接到了肺癌研究领域,引起了团队成员的思考——血液中能否检测到分子残留病灶?它与复发的相关性有多大?

2019年3月,团队启动了这一项前瞻性研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肺二科主任杨学宁教授介绍,有261例I-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团队对他们进行了约20个月的随访,共收集了913个血液样本,“术后一个月两次血液检测,此后每3—6个月抽一次血”。

吴一龙说,在本研究前,国内外有不少研究在探索MRD在肺癌中的诊疗价值,但以往的研究存在样本量偏小、分析偏倚等问题,因此研究结论存在争议。这一次是目前该领域最大样本量的队列研究,为目前国内乃至全球肺癌MRD领域研究作出了贡献。

MRD持续阴性患者

无需辅助治疗

历经4年时间,研究结果终于出炉。

从研究结果来看,如果患者术后出现了MRD阳性,复发概率达到了90%;如果术后MRD一直为阴性,就意味着患者体内没有肿瘤残留,有96.8%可能性不会发生复发。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结果不依赖于具体分期,即使是高复发的三期肺癌,若患者一直没有出现MRD阳性,复发概率同样不高。

临床上,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复发,就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结果。但论文第一作者、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张嘉涛博士说,与影像学相比,如果患者要发生复发,可提前三个月在外周血上捕捉到相关信号。

“治疗做加法很容易,做减法很难。”吴一龙表示,MRD阳性人群可从辅助治疗中获益,但阴性人群代表体内没有肿瘤或者肿瘤负荷极低,证实了该部分患者本身无需进行额外的治疗,免除了过多治疗对患者带来的伤害。

吴一龙介绍,研究团队将部分复发风险较高的二期到三期患者进行分析,进行了约20个月的随访,发现他们MRD阳性信号在术后18个月内达到高峰,因此,“我们建议对患者的监测至少要到术后18个月甚至是2年”。

有人提出疑问,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患者确实发生复发,但在血液中无法检测到阳性信号?

张嘉涛解释,MRD检测技术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很低,但确实存在一定假阴性,有3.2%患者确实是复发了,但肿瘤没有在血液中释放任何信号。

脑转移是一个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研究中发现,有5例患者出现术后单纯脑转移,但仅有1例患者可以被MRD检测捕捉到阳性信号。对这一现象,吴一龙提出一种解释——5名脑转移患者在手术前的血液中,已经存在MRD阳性的现象;而MRD阴性患者,一般不会发生脑转移。

有部分肿瘤非常狡猾,它们不会在血液中释放任何DNA信号。张嘉涛解释,在手术中,当切除肺叶后,可在肺叶标本通过肺静脉残端留取残肺血进行MRD检测。在这11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残肺血都是阴性。

吴一龙透露,这一次研究只是说明了MRD阳性需进行辅助治疗,但具体要做什么样的治疗,哪种方式效果最佳,依然还是未知的。同时,在中晚期患者的血液中,是否能检测到类似的复发信号?这些都还是新的课题。

总之,医学探索,还在继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