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等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

从融资方式的角度看,金融脱媒是社会融资逐渐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过程。

比如企业需要资金时,直接在市场发债、发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而不是直接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

金融脱媒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政府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表现形式:

1、居民户角度:金融脱媒表现为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从以银行储蓄为主转为以证券资产为主;

2、企业角度:金融脱媒表现为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3、银行角度:

一是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质量趋于下降,对银行业的公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大企业客户的流失和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了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

如何正确看待金融脱媒现象

其实媒不媒的始终是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问题,有媒的好处是平滑交易,供求更容易得到匹配,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金融产品,每个普通投资者自己去钻研内在逻辑和独立做风控难度显然是很大的,而有媒则多少能起到把关的作用。

无媒也有好处,交易成本肯定降低了,而且现在的投资者对媒也不是完全信任的(媒自己也不好,一条到晚要出事),所以脱媒也可以降低道德风险

那么到底脱媒好不好?在当前环境下脱媒有一些适宜的因素,比如互联网的能力越来越强,信息获得更便利,撮合能力也更高,确实可以替代很多媒的作用;又比如现在普通投资者的受教育水平更高,对金融产品的理解力更高。所以关于脱媒的诉求也就越来越大。但是我认为,离大家希望的脱媒还很远,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彻底摆脱金融媒介,只是形式可能会变化。

就举个存贷款的例子,传统的做法是你存10000块到银行,有100个人存就是100万,利率3%,银行放出去一笔80万的贷款,利率6%,这3%的利差是明摆在这里的,人人都会想,那我直接去找需要贷款的人好啦,这3%我来赚。但是有两个问题,首先直接贷的风险就完全由投资者自己承担了,而存贷款之间是不存在这种直接对应的违约风险的,换句话说金融媒介也起到了风险吸纳的作用,第二,别人需要80万但你一个人只能提供1万,还必须得找齐另外79个人才行,这3%赚的极其辛苦(所以做商业银行拉存款真心辛苦)。那你说我去网上找个P2P平台,其实P2P就是另一种金融媒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