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四届进博会上,江北新区大厂街道太阳花残疾人之家与南京云锦研究所联合开发设计、由残障人士手工制作的非遗文创产品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随着基本生活保障愈发完善,很多残疾人愿意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融入社会,但也有一部分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上岗就业。
南京的残疾人就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有效破解制约残疾人就业难、增收难等瓶颈?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出门不便收入不高部分残疾人就业意愿不强
尽管当前已有不少残疾人开始融入社会,但也有一部分处于就业年龄段、且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不愿出门”。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出门不便、收入不高、工作不够稳定、部分残疾人个人能力不足,是目前残疾人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一些重度肢体残疾和智力障碍的残疾人来说,在家门口的残疾人之家实现就业是最优选择之一,既可以走出家门接触社会,还可以得到康复治疗和生活能力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负担。”大厂街道太阳花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朱军林介绍,手工艺品加工对于体力要求不高,残疾人的完成度比较高。
目前,太阳花残疾人之家一共有40多人从事辅助性就业,平均每人每月能够实现千余元的收入。今年7月,太阳花残疾人之家与南京云锦研究所合作加工非遗产品,目前已完成1000多件作品,累计创收近万元。
“我们目前还停留在代加工阶段,要依靠企业订单,有时候企业对残疾人能力持怀疑态度,一些项目要坚持下去比较难。有些我们自己设计开发的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销路也不是很顺畅。”朱军林表示,针对这一问题,他们正通过与非遗产品合作,提升产品内涵;从代加工向设计、加工、生产、销售的全链条合作转型,同时通过直播带货等手段畅通销路。
开发新兴岗位
帮助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
25岁的小章是一位肢体残疾人,去年经过培训成为电信居家客服。小章家住南京郊区,父亲也是残疾人。以前,他做过保险销售等工作,不仅出行不便,还要增加房租等开支。“现在不用出门在家里就能工作,每个月差不多能拿到4000元,还能照顾到父亲。”
对于许多出行不便的残疾人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直播带货、居家电商、云客服等新兴岗位,为他们实现就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负责人褚建介绍,我市正在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解决残疾人出门不便的问题,市残联也在积极开发新兴岗位,帮助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
去年以来,我市先后推出“电信客服”“苏宁推客”“金陵瓷油画”等多个残疾人居家就业项目,并为残疾人重点开展网络直播技术应用、电信客服、大数据标注等人岗匹配度较高的就业培训项目。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已新增残疾人实名制就业2810名。
大学生小曹是一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她一直想创业做专业电商直播团队。在雨花台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中心的支持下,她顺利实现梦想并成为一名女主播。
栖霞区建立了全国首家集培训、就业、运营于一体的残疾人互联网营销师教培基地,以点带面相互帮扶,有效推动了残疾人尤其是重度残疾人实现数字经济领域更高质量就业。
“一人一策”精准服务 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
针对残疾人就业稳定性不强和收入不高的情况,褚建告诉记者,对于高校残疾毕业生、残疾妇女,以及具备就业能力的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市残联通过“一人一策”精准服务,提高就业质量。
小郭是听力和精神双重残疾,因为自卑一直没有参加工作。市残联发现了他在数控编程方面的特长,鼓励他参加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最终获得全国二等奖。随后,残联帮助他与企业对接,实现了精准就业。如今,小郭已经基本胜任了工作,每月工资有五六千元,人也变得自信起来。
褚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积极落实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健全覆盖城乡各类残疾人的培训体系,未来五年时间,每年为不少于2000名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同时,以开展残疾人非遗传承、传统工艺、电商直播等培训为突破口,培育更多技能型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技能大师建立工作室,促进残疾人“技能+创业+就业”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