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为什么要熬夜?“双11”能不能不熬夜?今年“双11”,为什么不熬夜?有人说,这三个问题代表了“双11”进化史上的三个代表性节点。
2021年,“双11”走到第十三个年头,今年延续去年的“双节棍”节奏,可以爆买两波,10月20日付预售款,11月1日—3日为第一波尾款日,11月11日为第二波尾款日。但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天猫、京东等平台将预售开启时间从零点提前到晚8点。尤其是京东对游戏规则改得更彻底,11月10日晚8点,离尾款时间还有4小时,就提前将促销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凑单门槛进一步降低,天猫将满减条件从去年的“每满300-40”降至“每满200-30”,这已经是“双11”连续第2年降门槛。
凑单门槛降了,参与的商品却更多了。今年,共计1400万款商品参与天猫“双11”打折,其中1000个品牌旗舰店的爆款商品将全部补贴到5折,过去不参加满减叠加的旅行商品首次可以和日常用品叠加凑单。
13年,消费者从亢奋到疲惫,很多人吐槽去年囤积的面膜、洗发水都没用完。今年,豆瓣上甚至出现了一支“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集结近30万人,对“买买买”进行反思与审视。
更多网友发出灵魂质问:“能不能回到13年前的原点,直接对折?这么多年付尾款都在半夜,总觉得商家是怕我白天清醒了,把账算出来。”
给“双11”做减法,让规则更简单才是消费者的心底呼声。今年,已经有商家彻底归零,如网易严选的“11·11无套路购物节”,消费者不需要凑跨店满减、不用提前交定金,只买一件产品,也可以得到低价,释放出转型信号。
在历年的电商“怕冷排行榜”上,南京人都会入围前列,湿冷的天气,是南京人“躲不掉的魔法攻击”。今年“双11”预购,南京人又成为全国最热衷购买防寒物品的城市。记者对比天气降温曲线,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南京人今年手速比降温来得快,提前备货的背后,是大数据在推动。
“双11”前夕,天猫、京东、苏宁有的追加消费券,有的紧急上线防寒专场,根据气象走势引导防寒消费。这波紧急操作的背后,是电商牵手气象大数据的成果。淘宝、天气通联合发布的《秋裤气象经济冷知识》 显示,今年秋裤销售高峰比往年提前了40天。羽绒服、取暖电子设备等用品提前成为“双11”热销品,仅11月1日当天,暖手宝、暖被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就达到150%、200%。过去两周,淘宝内“秋裤”的搜索量,是去年同期的5.8倍;成交量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52%,七成以上是加绒秋裤。大数据一头指挥市民囤货,一头将老百姓预购信息传递到工厂。浙江东阳、江苏常熟等地的加工厂紧急招工,有的厂家甚至还将口罩生产线临时改为冬装生产线,为消费者及时送上御寒暖衣。